
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边@一重要論述,彰顯了解決好“三農”問題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意義。體現了中央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
近日,中國民商、中國商人、中國觀網和中央電視臺網聯合報道組來到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鎮進行采訪調研。集安市清河鎮作為國家級人參特色小鎮,其人參產業快速發展,直接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時也推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因此,當地政府就如何利用人參資源發揮特色小鎮的優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等方面,聯合采訪了清河鎮黨委書記李煥剛。
集安市地處長白山南麓,境內自然資源豐富,被稱為東北的小江南。集安有著良好的生態基礎,森林覆蓋率達到82.16%,空氣質量,優良天氣全年能達到330天以上,長白山系老嶺山脈自東而西橫貫全境,四季分明,春風早度,秋霜晚至,是吉林省年均降雨量最多、年積溫最高、無霜期最長的地域。集安市清河鎮遠在高句麗時代就有人在此活動,至今在前進村和青溝村仍存有高句麗時代墓葬遺址,在大川村遺留一座高句麗哨卡遺址。金代時,曾有居民在這里生活,1961年5月在前進村發現一批金代鐵器和陶器。
清河鎮作為集安市城市副中心,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域優勢,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以工業項目為重點,突出發展民營企業;以城鎮建設為龍頭,拉動商貿經濟快速發展,建成了全國唯一的野山參專業交易市場。
集安經濟開發區副主任、清河鎮黨委書記 李煥剛
記者:良好的生態資源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清河鎮在扶持生態產業中做了哪些工作?
李煥剛:集安市在2019年,被評為“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清河鎮是“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的主要創建組成部分,圍繞這個產業,我們全力以赴取消毀林種參,實施退參還林。同時,大面積發展林下參、野山參,以生態種植的模式解決人參產業對生態的破壞?,F在來看,產業轉型對清河鎮的生態振興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另外,在清河鎮的發展過程中,大力實施研究環境的改善,污水、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有了良好的改善。
記者:清河鎮的區域優勢與資源優勢有哪些?
李煥剛:我們清河鎮應該說是中國人參的核心鎮,中國人參看吉林,吉林人參看集安,我們清河鎮是集安人參的金字招牌,2017年清河鎮被國家住建部命名為“國家級人參特色小鎮”。這張金字招牌的創建為我們清河鎮人參產業的發展,打造了一個新的空間,區域優勢來自于我們是人參產業的黃金主產區。資源優勢是我們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圍繞人參產業,我們建起了3萬畝的林下參產業基地,同時投資5億元建起了“中國·清河澳洋野山參國際交易市場”,這為我們清河鎮人參產業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記者:在鎮域經濟發展中是如何發揮區位優勢的?
李煥剛:清河產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人參,這是我們全鎮居民賴以生存的一個主要經濟支柱。這些年圍繞人參產業,我們重點做好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打造全國最優的人參產業基地,建立3萬畝的林下參產業基地,然后建立了7000畝的人工種植基地。二是在人參加工、研發領域,形成了核心的技術。比如說我們的吉聚參業,它以種植多年生的超大人參,這項核心技術在全國是非常領先的。另外在人參產業的研發方面,我們有人參的深加工產業,如人參的化妝品、人參酒、人參蜜片等產業,同時我們著重以人參交易為主,因為清河的人參交易市場在全國有著獨具特色的行業地位,有25年的經營人參市場的歷史,現在我們每年的人參交易額大概在20多個億,去年2019年達到29個億。突出的產業優勢,使絕大多數居民都圍繞人參產業來工作、生產和生活。
記者:清河鎮除了人參產業外還有什么特色產業?
李煥剛:食用菌、山野菜、林蛙養殖和蜜蜂等,這些都是清河鎮比較有特點的,有自身優勢的拳頭產品。
記者:簡單談一下清河鎮的一二三產業。
李煥剛:一產主要是以人參為主的東北地道藥材和特產品的生產領域,二產是全鎮形成規模的人參和東北特產的深加工。這樣的企業大概有200多家,三產是有全國最大的野山參交易市場,也是全國最大的野山參交易集散中心。那么圍繞三產,我們全鎮現在有1500多家人參經營商戶,同時圍繞人參經營商戶,還有500多家以服務業為主的服務類商戶,整個一二三產相對發展的比較均衡,產業鏈比較完善。
記者:集安市是一個歷史積淀比較厚重的旅游城市,那么清河鎮的旅游資源怎么樣?
李煥剛:清河鎮圍繞集安的旅游產業有幾張可以挖掘和正在形成拳頭產品的品牌。第一個就是高句麗的歷史遺跡,高句麗的墓葬和關馬城墻,同時我們屬于長白山的余脈,集安五女峰,清河鎮又是必經之路,我們圍繞五女峰旅游發展做了很多配套產業,比如說民宿、旅游度假村、漂流等。同時,還有一個獨有的紅色旅游品牌。清河鎮的長崗村是楊靖宇抗聯時期三大革命根據地之一,抗聯時期圍繞這個根據地打了上百場漂亮的戰役。這里有多歷史文化遺跡,我們在全力打造東北抗聯老嶺根據地,預計今年7月份即將建成。未來將在紅色旅游,紅色文化發展上作為通化地區打造楊靖宇干部學院的一個分支,全力推進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
記者:產業資源占市場的份額大概能有多少?
李煥剛:可以說清河鎮的野山參產業,占據全國四分之三的市場,市場占有率還是蠻大的。食用菌產業的經濟效益大概也在1000萬元左右,因為品質好市場價格相對比較高,所以說食用菌產業也是我們一個比較有名的拳頭產品。針對水稻產業,雖然我們不是主產區,但是這里是黃金產區,大米的營養價值是非常豐富的,味道也更好。大米品牌市場影響力的快速形成,有力帶動了清河鎮大米品質的整體提升。綜合來說,我們的產業資源對經濟拉動還是很強的。
記者:在轉型過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難?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李煥剛: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陣痛與短板。比如說,當前我們面臨的困難就是,有這么好的人參原材料資源,但是沒有形成好的有市場競爭力的下游商品,人參產業下游產品的開發不足,當地小型企業的研發能力不足,造成多數市場下游還是以原材料的粗加工為主,沒有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拳頭產品,產業鏈非常非常短,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產業鏈的閉合。
比如說人參種植之后,我們的加工都屬于蒸制和曬制為主,沒有進行深加工,有很多賣出去的人參,到了一些大企業手里,它的增值空間達到了幾十倍。在這兒就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短板,人參及特產品的研發。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營銷渠道,現在看我們的經營模式還是以傳統的市場營銷為主,沒有更好的發揮電商平臺和網絡營銷的優勢作用。(寧立春 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