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貪夜蛾具有適生區域廣、遷飛能力強、繁殖倍數高、暴食危害重的特點, 并且對多種農藥產生抗性,防治難度大,對糧食產量可造成重大危害及影響,嚴重威脅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為科學有效降低草地貪夜蛾對我省糧食作物的影響,應積極做好防范預警措施。省農業農村廳本著早監測、早發現、早防控的原則,于4月8日組織召開吉林省草地貪夜蛾傳入風險研討會。會議邀請了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省農業科學院、吉林農大、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相關專家,針對草地貪夜蛾遷飛至我省的時間、危害特性、危害趨勢、防控措施等進行研討。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秦吉、廳種植業處處長鄔曉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潘希波出席研討會。
據氣象專家分析,今年物候期比常年提前10天左右,根據氣流的轉向因素及草地貪夜蛾遷飛特性,若華北南部發現成蟲蟲源,今年遷飛至我省最早時間約為5月下旬,最晚大約為7月末。受風向的影響8月中下旬后不會再有遷入。
根據草地貪夜蛾的生活習性,專家建議:一是加強科普宣傳培訓工作。對草地貪夜蛾識別及防控技術進行了解讀,以達到早監測、早發現、早防控的目的,從而減少對全省玉米安全生產的威脅。同時,對農藥科學安全使用知識進行宣講,通過制定科學的用藥方案,從時間和空間上精準用藥,從而達到降低抗性風險的作用,保障生產環境安全。二是強化監測防控能力建設。通過相關項目加強網點布局,強化監測防控設施設備建設,建立快速鑒定體系,提升監測防控能力。三是防控措施要多元化,充分利用高空測報燈、性誘捕器等設備。點防點控、科學防控,探索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有機結合的模式。即在蟲源地通過燈光誘殺、食物誘殺、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達到減少蟲源數量的目的。四是充分了解我省化學防治藥物的儲備情況及防治專業化機械的作業能力,做好防治的應急預案。五是農業部門、科研院所及技術部門要加強對草地貪夜蛾在我省發生規律、生長習性、危害特性的研究。六是加強與農業氣象部門的密切聯系,及時掌握氣象部門提供的蟲害遷飛趨勢,適當時啟動氣象預警業務。
(吉林省農業宣傳中心 陳祥麗 報道)